第八十九章 石氏岁星纪年法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123读笔 >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 第八十九章 石氏岁星纪年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八十九章 石氏岁星纪年法

  众人的猜测很快便得到了验证。

  送出星图大礼之后,石申随后抛出了第二个重磅炸弹:岁星纪年法。

  星官大会之所以能历夏商周三代而不衰,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勘定关乎农耕社会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历法。虽然夏商周三代更替时都制定了有别于前的历法,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实质上变化,都是一部“农历”。

  周王室虽然衰落了,各国再不去朝贡,连周天子崩逝都不闻不问,但在历法上却仍然使用的周历。

  即使是称王“问鼎”的楚国,虽然实际使用的是改进后的颛顼历,但每当被中原霸主国打服的时候,也要老老实实遵周历,一场不落的参加星官大会。

  颁布历法就像祭天一样,都是属于“天下共主”的专权。所以当石申一开始讲述自己创立的岁星纪年法后,各国星官的表情都非常复杂,可是随着其逐步展开,更多的却是叹服。

  所谓岁星,指的便是木星,也被称为太岁。

  作为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轨道相对稳定的木星无疑是除太阳和月亮外最容易观察并摸清规律的天体。岁星纪年法也并不是石申首创,而是周室东迁之后便开始悄悄兴起

  。周室衰落,各诸侯国因为各国不再以周天子作为自己国家记录历史的标准,而改为自己国君为纪年依据,说到底仍然是个“矩”的问题。

  这样一来,各国虽然争了面子,但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是以石申这一开口,每一个星官都立即抓住了其中的重点。

  魏国本身就接收了晋国大部分典藏,再加上百年的积累,石申本人更对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有着长期深入的观察,对其规律的总结已经与后世精密仪器所得只有极小的误差了。

  特别是木星,误差更缩小到只有天,在这仅凭肉眼观察的时代里,简直是不可想像的成就。

  正因为如此,石氏岁星纪年法与之前的各国岁星纪年法相比,可谓独树一帜。

  石氏岁星纪年法不仅误差极小,更以12年为周期预报冶、乱、丰、欠、水、旱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规律。已不再用太岁、太阴和岁阴名称,而用摄提格称之。

  摄提格既是其岁星纪年中的第一年岁名,又是用以纪岁的一种标志物。第一、二年用摄提格,第三年以后则皆用“摄提”。其摄提格之名大概是由于摄提转化而来。

  摄提格是星名,在大角星附近斗杓所指的延长线上,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参照物。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参会的星官没有一个是滥竽充数的,自然知道石申的岁星纪年法几乎革除了之前的种种弊端,完全可以取代各自之前的纪年法,成为统一标准。

  可越是看到其优秀之处,心里却越不是滋味。

  修订岁星纪年法在星官大会提出已经数百年了,那个时候晋国还是霸主国,可凭晋国之力仍然没办法统一各国意见,更无法制订出如此精准的历法。

  石申的才华在星官界并不出众,此前的名气远不如苌弘、邹衍等人,没想到竟然不声不响地搞出这么大的成就。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采用石氏岁星法最为明智,这都是各国星官心知肚明的事。

  可实际的情况却并非这么简单,魏国这十年来快速崛起,对外战争无一败绩,消化了夺取至秦国的河西之后,已然磨刀嚯嚯正在寻找下一个目标,自然早已引起各国暗中警惕。

  使用谁的历法,自古以来就有表示臣服的意味,这也是周室衰落后各国纷纷弃周历而自行其法的原因之一。

  所以星官大会已经无法保持其学术独立的地位,石氏岁星法再优秀,石申就算毫无藏私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各国也不会欣然接受。

  且不理各国星官心里百味杂陈,杨华却站在那里听得津津有味,怪不得后世公认石申是战国时期贡献最大的天文学家,这人还真是不简单。

  虽说自己拥有领先其数千年的天文知识,也曾经看过后世修订过的《甘石星经》,但亲身站在这里听到作者讲述其研究成果,那感觉完全不同。

  以后世的目光来看,石申的这些研究成果都有着诸多不足,但在这个时代生活了一年了,杨华的很多思维已经悄然转变,改而立足这个时代来看待问题。

  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历法的制定有着先天的不足,不管是浑天说、盖天说还是宣夜说,都只能在地不动而日月星辰环绕运行的基础上发展。这怪不得古人,仅凭肉眼观察,仅仅是想像大地在旋转运动都是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地球也不是个好脾气的主,受外界和自身原因的影响,气候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变寒转暖丝毫不理会人类的感受。

  这一周期性变化一直到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花费了数百年持续不断的研究才得以发现。而要真正完全摸清其规律,据杨华所知,仍然还在科学家的努力之中。

  所以在这个时代,即使靠实践观察制定出来的历法都会有错误,需要靠星官们不断修正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能够制定出数年不出错的历法已经够资格当小国的星官了;如果能十几年运转自如,大国都会争相录用;至于那些可以几十年才会出现较大误差的历法,无不出自名家之手。

  而石氏岁星法,在杨华记忆里,似乎要在八十年后才需要重新修订。仅是这一点,石申便足以成为当世最出色的天文学家了。

  相比之下,苌弘在天文学的造诣上就显得暗淡无光了。

  不过苌弘本质上是一个儒者,周礼倡导应该具备的礼乐御射书数皆可谓精通,搞天文历法只是为了接近周天子从而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手段,除了设射貍首这件事耗费了不少精力外,他是没什么兴趣在天文历法上有所精进的。

  在杨华送上望远镜这个拜师礼之后,他的星图可远比石申现在展示的丰富了许多,可主要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让设射貍首能够更准确罢了。

  这便是本质的区别,若是望远镜落到石申手上,浑天说能够更进一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说不定还能有机会发展出日心说。

  想及此处,杨华还真动了赠送望远镜给石申的念头,有道是宝剑赠英雄,像望远镜这样的天文利器,只有在石申手里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换而言之,如果各国星官手里都有了望远镜,那么这个时期的天文学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天文学的变化,又会对整个时代产生什么样的推动力?

  越想越远,杨华不禁心旌摇曳。

  星官们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权力,但地位崇高,对诸侯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自己如果不想在这个时代默默无闻地度过,通过星官这一途径影响并改变这个时代无疑是阻力最小,最容易实现的。

  那自己该如何着手呢?嗯,看来又得打乱自己原有的计划了,让我好好想想。

  杨华在那是遐想连连之际,已有侍从将石氏岁星法的简册并图稿分发到各国星官席位上。星官们的表情很是尴尬,从内心里,石申的讲述虽然已经非常清晰明了,但更让他们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欲望。

  可在坐的除了各国星官,还有热衷此道的权臣贵族,自己表现得太过迫切的话,丢的可不仅仅是个人的颜面,回国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更不可测。

  石申似乎早已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像做了件微不足道的事般,提也不提,直接抛出了第三个重磅炸弹: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

  木星不必说了,如果没有掌握期规律根本就没有石氏岁星法;其他四大行星早已有了上千年的观测结果,只是石申的更为精确而已;最为众人震惊的是石申对火星的观测成果和逆行现象。

  火星,古时又称荧惑,其光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更有趣的是,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文明,都将其视为战争、死亡的代表。而荧惑守心更被视为大凶之兆,目标直指帝王。

  知道真相的杨华心思已经飞到了九天之外,各国星官却惶惶不安。

  比起星图、历法,掌握荧惑的规律才是更可怕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各国君主。

  以往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的只有周天子一人,可周室衰落之后,各国暗中无不以自承天意为念。合了这个预兆虽然可以证明自己是天意所属之人,可在这个列国纷征的时代,君位的动荡甚至比外敌还要可怕。

  如果石申真的掌握了荧惑的规律,能够预知各国君侯的生死,又有魏国如此强大的军力在侧,如果两国交兵的时候其中一国国君突然去世,那结果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bi8.cc。123读笔手机版:https://m.dubi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