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就这么简单粗暴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123读笔 >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 第七十五章 就这么简单粗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七十五章 就这么简单粗暴

  杨华的话让公孙衍陷入沉思。

  他虽然极具战略眼光,可毕竟生在魏国,少年到成年这段重要的成长期又几乎与李悝变法同步而行,完全亲历其中见证了魏国一步步的崛起,难免让他生成一些无法摆脱的认知。

  李悝向他展示了一个国家到底该如何走向强大,以至于让他觉得强国之路纵有千条,但大体却不会离此太远。

  可是魏国也并非完美无缺,即使他也如诸多魏人那般对自己的国家有着高度自豪感,但丰富的经历和出众的分析能力又足以让他发现魏国繁华之下所隐藏的种种缺陷。

  “果真是个妙人。”公孙衍目光灼灼,揖手致谢:“足下之言令我茅塞顿开,果然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衍自此再不敢小瞧天下人了。”

  和韩国一样,任何议论新法的行为都会招致杀身之祸,不论赞赏还是批评,都不可以。公孙衍虽然得到杨华启迪有所收获,却不愿继续就这个话题深入下去。要谈秦国为何在商业上与各国相背,必然会涉及魏国种种,别看他颇有些名气,可新法才不管这些,上至宰相,下至庶民无不受其约束。

  稍稍停顿了一会儿,公孙衍便继续自己此次秦国之行。杨华也技止此耳,想要再作深谈必然会露出马脚,自然也不会主动提及。

  秦国变法的第二个不同之处便是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儒家并非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自孔子而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周武王,甚至不少儒家之士将尧舜禹汤列为儒家之圣人。

  推及尧舜似乎遥远了一些,但作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之中倒确实有不少与儒家思想一致的内容。此时的《易经》不仅包含了《周易》,还有没能流传下来的《连山》和《归藏》,这两本书与《周易》合起来才能被称为《易经》。

  不过连山和归藏分别属于夏商之书,周室兴起并取代殷商成为天下共主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这两本书自然会受到周室的刻意压制,能够一睹其内容的人已经极其少有了。

  事实上,诸子百家几乎都是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开来,只是各家的表述和侧重不同罢了。

  因倡导周礼,以王道治国,将三代之治作为理想社会模式的典范,儒家在这个列国争雄的大争之世并不受诸侯们的重视。

  虽然不用儒家之说,但儒家毕竟代表着王道之治,对于立志取代周室成“王”的诸侯们来说,表面的尊重功夫却做得实足。

  秦国虽然被中原诸侯视为偏远弱国,连会盟的邀请都不屑发出,但毕竟也是出至周室的分封,如此公然禁绝儒家之说,岂不令天下为之哗然。

  至于禁止游宦之民就更是天下首创了。

  简单的说,在秦国新法之下,不论贵族还是庶民,不允许出现“无业”之人。一个秦人若是处于无业状态,那么国府就会即时为你安排劳役的“工作”。

  而此时的秦国,能够让人从事的仅有两个职业:除了合为一体的农战,便只有受雇于国府的官吏工匠了。

  战争的激烈使得各国都在花大力气鼓励民众生产以增强国力,但对于那些天性懒惰散漫和家财足够挥霍的人却没有丝毫的办法。

  卫鞅此法一出,从根本上杜绝了这两类人的出现。

  宁愿受穷挨饿也不愿辛勤劳动?没问题,皮鞭会让你去劳动。

  仗着是官二代富二代整天游手好闲花天酒地?没问题,皮鞭会让你去劳动。

  要是皮鞭都无法令其有所改变,也没什么问题,直接鞭打致死就行了。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这个看起来极是简单,却又令列国瞠目结舌的举措下,不到一年,秦国已经是“举国无逸民”的状态了。

  虽然秦国并不禁止列国游学士子到秦国游历,但本国的这种现象却越来越少。至少公孙衍这一个月的秦国之行中,还真没看到一个无所事事,终日游荡的秦人,连那些没有在国府任事的贵族子弟都被赶到了田里或军营。

  这也正是之前他猜测二人是秦人时面露惊讶之色的缘由,秦国的游学士子现在也成稀罕之物了。

  遍观各国变法,本质虽然都是在设法加强国家的集权程度,让更多的资源直接纳入国君的直接掌握之下,但像秦国这样做得如此彻底的,还真的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个。当杨华指出秦国变法与列国有着根本不同时,公孙衍立即深有同感。

  事实上他并不是魏国最先了解秦国变法的人,在他之前不仅民间已有不少魏人前去实地考查,就连国府也专门派出细作专门探查各国变法实情。

  魏国朝野虽然对秦国颇有轻视之心,但两国毕竟可以称得上是宿敌,执政变法的卫鞅又曾在魏国做过几年小吏,关心其变法自是极为自然之事。

  从最初的垦草令到其后的一系列法令,几乎是在法令还没能在秦国传遍全境之时,详细的条文便已经传到安邑,安邑学宫的论战里,对秦韩两国变法的比较也是热议话题之一。

  最初的时候,公孙衍也和大多数魏人一样,根本看不起这个积贫积弱的手下败将,极少参与对秦国变法的论战。可是随着秦国变法的逐步展开,在一阵阵嘲讽之声中公孙衍却渐渐冷静下来。

  秦国变法与魏国诸多不同之处让他难以理解,在走遍韩国并抛出灭韩之论后,他干脆亲自前往秦国,准备切切实实地看看其实际情况再作论述。

  幸好秦国变法虽然对秦人极是严苛,倒也不禁各国商旅和游学士子,让他可以畅通无阻地遍历秦国诸地。

  事实上,各国变法根本没有保密之说。

  变法法令虽各有不同,可有一点却无不遵守:法令必须明示于众方可执行。

  各国甚至还要专门设立负责讲解法令的官吏深入各地,务必使每一个人都能知晓所有新颁布的法令。一个人若是犯法,负责向其宣传法令的法官如果没有宣讲或者宣讲错误,还要同受其罪。

  这种情况下,要想杜绝他国知道自己的变法情况,根本就不可能。

  亲身而行之后,秦国的发展潜力立即让公孙衍深感不安,一入魏境便转而开始宣扬灭秦之论。

  秦国变法虽然才一年多,想必其后还会不断有法令颁布,但仅仅是看到的这一些,若不加遏制,也足以令秦国成长为一个杀气腾腾的战争机器了。

  这段时间杨华之所以对各国变法兴趣浓厚,并不是他有志要成为一个法家人士,执政一国变法图强也绝非他的理想归宿。只是由于切身体会到周室的贫弱和韩魏变法给民众带来的富足令他难以忽视,更何况这还是天下大势所趋,一个不了解变法之人,又如何去了解并适应这个特异的时代。

  “我离秦之际,新的法令正在颁布。秦国此时正在废除乡族制,改而实施小户制。此法一出,足令秦国户数增加一倍有余,兵源和税赋必然随之大涨。一待国力增强之后,秦国必然会编练新军,不用多久,或许只需数年,秦国便会有一支军功授爵鼓励下的虎狼之师。若不在此之前攻灭秦国,魏国必然会受其所制,不仅争霸中原之梦难圆,河西必会迎来连场大战,只怕会绵延数十年不得安宁。”

  此时的公孙衍虽然将秦国视为魏国的威胁,不过也只是威胁而已。

  即使明睿如他,也不会相信如日中天的魏国会败于秦国之手,只是担心会因此影响魏国后续的发展势头罢了。这也难怪,魏武卒练成之后,大小数十战而未有败绩。

  魏国武风盛行且国势仍在上升,不要说魏人自己,列国之中也鲜有看衰魏国之人。

  杨华却知道最终的结局,不过他又如何敢多言。

  且不说历史的走向是否不会变化,就是让他像公孙衍那样头头是道地分析列国形势,也是远远做不到的。目前的他只适合做一个低调的海绵,默默的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以求在未来面对变化之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犀首何不直接向魏侯建言呢?只在学宫宣扬,真的能影响朝堂决策吗?”见公孙衍神色有些黯然,杨华忍不住提出自己的建议。

  他实在有些不理解,既然有好的法子,以“犀首”之名,为什么不直接交给决策层,反而热衷于学宫论战。

  公孙衍长长一叹,却并没有回应,就连一旁的随行小吏神色也极不自然。一见如此,杨华自然明白,这又是一个不便讨论的话题了,自然识趣不再多问。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bi8.cc。123读笔手机版:https://m.dubi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