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历史资料_美人三千笑
123读笔 > 美人三千笑 > 一些历史资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一些历史资料

  ps:我近期看的一些书无用不要看。

  总序1oo年的江湖

  东晋立国1o1年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沧海一粟而已但是对于中国历史却是一记重重的记号:

  东晋及以前儒、佛、道三教或创立、或传入中国并在两晋时期基本定型自此直至清朝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精神状态百家争鸣状态到此真正终结。

  东晋以前各朝代尽管纷纷纭纭但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华夏族人也就是所谓的汉族人东晋开始直到清朝汉族人在政治上就不再占绝对统治地位或是皇帝有所谓“胡、越”血统或是汉人朝廷偏居一隅。

  东晋之前中国社会阶层分立严重寒族与士族不通婚平民想提高地位只有高喊“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起来造反当皇帝这一前途东晋衣冠南渡之后阶层融合之路才有可能打通出身寒族之人才能跻身百官之列直至终于确定科举制度人人有机会当官出头。

  古语说:“五世其昌”如果自秦朝统一中国算起、历汉、三国、西晋到东晋中国所谓封建王朝正是五世中华文明历经青春期的彷徨之后终于国有定型创造了中华一千多年国家体制创造出几代文明盛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舍我其谁?

  所以尽管东晋朝廷始终风雨飘游但必须承认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大时代。

  这个时代是转型的时代:国土分裂阶层分化文化变型体制变革……

  每一段历史都是当代史东晋的时代与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有许多地方异曲同工。身处这样的大时代每个人对于个人的、国家的前途变数都无法掌握前途多歧路歧路亡羊安知羊之所之也?

  所以这样的时代一定是英雄辈出时代;这样的时代是值得长袖擅舞的时代;

  杜甫诗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数风流人物还是东晋最多:王导、王敦、桓温、谢安、王羲之……文采武略灿若流星。

  佛家禅语说:“从来处来向去处去”历史人物的归途往往就是我们的前景。

  “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

  随着日月推移歧路渐少羊在何路不难追踪家国前景也将隐约可见了。烟花落幕后英雄散去时每一个大时代的人都将成为残迹偶尔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非供人赏玩而已。

  第一个人物谢安

  一、一个偶然的机遇。

  公元36o年的夏天东晋部队打了一个败战虽然只损失了15ooo人但总指挥谢万不仅被革职而且被贬为庶人永远不能再当官。虽然合情合理但真是有点小题大做了。陈郡谢家面临灭顶之灾这下满朝文武不干了劝说的人络绎不绝跑到谢家要谢家的老四出山。

  为什么满朝文武这么紧张谢家?因为谢家如果沉下去他们的地位也不保了。

  在他们这个年代最有权有势的人是当朝大司马桓温在名义上他是全国三军总司令并且掌握全国近一半地方的实权但是未能染指中央政府实权除此之外拱卫都的周边大区豫州和徐州军政实权也不在手中特别是豫州它是谢家经营十多年的领地桓温用了许多手段始终不能拿下。在强势的桓温势力面前中央政府和豫、徐两州互为依靠取得与桓温的恐怖平衡现在豫州谢家被拿下大司马可以推荐人马代替甚至直接“代管”而实际上如果桓温开口也真没有理由也没有人敢拒绝他。所以目前的情况对东晋皇室和各个名门大户来说人人自危。

  能挽救时局的只有一个人就是谢家的老四谢安。

  谢安这年4o岁按我们现在45岁还可以评“十佳青年”的惯例来说他还年轻可是放在17oo年前中国人的寿命普通只有五十多岁的情况下他已经是中老年了而且更糟的是谢安还从来没有当过高官只有年轻时候当过1个月的小官按照现在“年轻化、专业化”用人标准他当初级公务员都没资格。

  但是他有资历。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个中华文明的初创时期后来严格的选官制度还没有成型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如果算上之前姜太公7o岁才出来上班的经历4o岁真的还是风华正茂年纪在那个年代当官最重要的条件是候选人的名声响在遥远的古代传媒业非常不达口头传播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传播形式虽然据戈公振说从汉代开始就有《邸报》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物证据但从唐人记录来看邸报其实只是政府传单而已。所以一个人成名非常不容易基本上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写文章让人传抄二是行为放达出位就跟现在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一样。但是成名之后还能当上官还有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个向皇帝推荐你。尽管当时选拔人才从汉代起就规定地方官有荐举人才的义务但是大家都知道不民主的社会一定会存在惰政更何况当时社会为了杜绝官员在选拔人才方面应付了事还规定了一个连坐制度就是你推举的人才将来出了事推荐人也要承担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利益相关没有什么人会没事找事冒险推荐个不相干的人上位因此这个看起来很周全的制度实际上就催使了人才选拔制度变成了裙带关系制度大家亲戚之间互相推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失势相互扶持。久而久之掌权的大家族以及文武百官之间就形成小圈子只要你在这个小圈子内有名气那么就一定有人推荐你当官。所以出身决定前途就这么简单。

  所以最近许多人针对时下贪腐事件出谋献计说要追究当初提拔贪官人的责任这是糊涂人讲糊涂话真要是这样我们的公务员制度岂不是倒退一千年了选人错误重要的是要检讨制度问题对于举荐人如果没有利益输送的话大家实在气不过最多给他道德谴责就好了。

  闲话少讲再讲一句古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在东晋社会能不能当大官最重要的还取决于你的人脉广不广有没有更多的人撑你的门面当然这对于谢安来说不成问题对于本文却是后话了。

  现在我们先讲谢安的出身。

  二、出身决定前途

  谢安是陈郡谢家的第三代。这是他晋身高官的重要基础。

  陈郡是谢家的郡望在东晋社会郡望很重要它意味着你是否“根红苗正”是不是可造之材。郡望就是我们现在写档案时要填的“籍贯”这个项目大家都知道如果你“籍贯”是在北京这种大地方高考分数要比其他地方少很多这搁古代上大学就是当官所以“籍贯”好的人当官就比较容易而且还有一点对于大地方人“籍贯”也是可以炫耀的身份你在路上见一个人问你哪呀他要是北京的准会拉高八度讲:“呵呵小地方北京”让我们这种真正小地方的人无地自容。这种“籍贯”的先优势在东晋社会尤其明显。

  东晋是司马氏政权从都洛阳渡黄河迁都建康(今天的南京)后建立的我们现在叫人家东晋那是后来写历史的人为了方便区隔在洛阳的那个晋朝而叫的实际上人家司马氏政权可是从头到尾都只叫“晋”这个前提很重要因为这表示虽然定都在江东地区(现在我们叫作江南)但司马氏朝廷始终认为自已是那个正统的北方政权而且朝廷上下也认为“籍贯”在北方的身份始终比南方蛮子高一等《晋书》里有个故事说是南人6机兄弟去拜会刘道真刘道真见了他们半天不理后来实在不说不行问了句“东吴有长柄葫芦你们哥俩会种吗”这是说人家只配干粗活。

  东晋是大部分版图是几十年前征服孙吴政权得来的江东地区司马氏对于江东人民始终心怀忧虑晋武帝一次和华谭开会时就讲“吴人屡作妖寇”而且“难安易动”是一群恐怖分子西晋政权从头到尾都没怎么有重用江东人才。武帝到晋朝衣冠南渡不过几十年而这期间江东叛乱不断对当权者来说实在是乱臣贼子。但是相对于江东人民来说司马氏政权属于外来政权双方对立更加严重。

  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歧视一定要导致反抗强权歧视一定引暴力抗争郡望制与政权紧密相连而且建立在对南人的歧视基础上终于导致战乱频仍郡望制虽然从隋唐之后不再存在但阴灵不散直至1948年蒋介石虽然是溃败到台湾但为了保卫政权重用外省人重压本省人终于导致“二・二八”事件并使族群矛盾廷伸到21世纪的今天可算是惨重经历。

  所以东晋皇室就像无根的浮萍他需要众多一同来自中原的大家族扶持这就是所谓的士族。

  陈郡就是现在的河南太康属于中原地区对于司马氏政权来说属于信得过的郡望但是谢家的崛起是东晋朝中后期的事。

  谢安的曾祖父只是西晋典农中郎将管后勤的小军官再之前的先人就不见史册了按史家惯例谢家前人一定只是寒门而已所以谢家不算是名门大户。在晋朝的文武百官中虽然大家都出身士族但士族也分高下最牛的是当年和司马氏一起在曹魏政权当官那些家族再次一点的是西晋初年升上来的士族可以想象这种状况延伸到东晋就是西瓜傍大边最牛的家族比如王氏家族就权倾朝野。更糟糕的是谢安的祖父谢衡是大学校长当时大学继承汉朝的传统教的是孔孟儒家思想但是社会上特别是上层社会流行的被儒家视为异端的老庄玄学所以学非所用真是源来有自源远流长。因此虽然也是中央级公务员但精通儒学的谢衡在官场里是个异类大家敬而远之。

  幸好谢衡的大儿子谢鲲也就是谢安的大伯是个聪明人虽然自幼饱读儒家经典但任何社会复合型人才总是最受欢迎在他中年时候改学玄学这就跟全真教的杨过投奔对家古墓派一样融会贯通不久就打通任、督二脉自然武艺惊人了。

  为了说明这次改行的重要性我要再加插两句儒玄异同。

  儒家实际上是穷人学问理想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入世也就是穷人要出头一定要摒弃绯闻管好家属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因为穷人不在权力范围这个“世”里所以要入世。可是士族大家本来就在这个“世”里一出生就是当官的命再好吃的东西都会吃腻所以要解困要出“世”要学提倡“出世”的玄学所以玄学是富贵哲学因为穷人没“世”可出嘛。

  所以起自贫寒要读儒取得一定地位再学玄等学玄学穷了再来学儒谢家就是这么个例子这是后话了。当然这无关两个学问的高下只是所需基础不同而已。世界上穷人比较多所以儒学比较兴盛玄学比较没落。

  谢鲲改儒学玄后虽然也学人家放荡不拘忘情物外但始终抱着个“入世”的心这一时期谢家两兄弟还作了分工老大谢鲲作名士提高家族地位老二谢庾主攻官场加强家族实权谢庾是谢家老爸他最后当到吏部尚书为后来谢家子弟的达打下了重要基础。

  谢鲲学玄后技艺精进神被列为当时“八达”成为“名士”获得了当权者的小圈子的认可一下子就把自已家族带进士族前列。在这一时期谢家还逃过的一次灭顶之灾起因是当时谢鲲供职的长官王敦造反这是大罪按理谢鲲及其家族要受株连满门抄斩但是谢鲲举报说之前他有劝王敦不要造反并且经常与王敦抬杠皇帝查证是事实所以谢家就逃过一劫而且还被朝廷更加信任。不要与上司抬杠这是儒家的潜规则所谓“天地君亲师”长官属于师辈都要尊敬不如从命的倒是老庄玄学提倡独立人格。这回是玄学救了谢家谢家出世的做法加了整个家庭入世的进程所以出世入世相对而言学问不问好坏关键是活学活用而已。

  三、路径决定成败

  公元36o年8月谢安终于决定出山而且在政敌桓温的军府里当司马。

  这个出仕时间点和方式都是处心积虑选定的。

  先说时间的选择实际上在谢万当豫州刺史的时候谢安就在军中辅佐他的这个华而不实的弟弟关于谢万这个人我们稍后再说。当谢万兵败的时候虽然史书没有明写但推断过去谢安还在军中虽然他无官无职但也难辞其咎败军之将难以言勇所以谢安不能马上说出头要歇一段时间。

  对于桓温来说豫州是谢家旧地好不容易除了谢万不能马上把比谢万强百倍的谢安扶上来而且也城要给准备出头的谢安一个下马威所以也不能用谢安。

  这样从359年冬天到次年夏天谢安就呆在家里当然他也没闲着他等待一个闪亮登场的氛围而且他相信他的出场为期不远。

  第一在高官圈子里特别是在中央政府里占主导地位的王氏家族有人出头替谢家说话要知道东晋政权号称“王与马共天下”司马政权是王家一手扶持起来的王家人出来说话分量当然不轻。替谢家说话的主要是太原王家王家与谢家渊源很深太原王家六世的顶尖人物王述是谢万的岳父王述官至尚书令也是就是中央各部部长的领班相关于常务副总理说话当然有分量。而谢安和与王述的儿子皇帝的幕僚长、中书令王坦之又是儿女亲家。由于这种复杂的血源关系两家结成了利益供同体。

  虽然“共天下”的王家是临沂王家但临沂王家一向重视同姓视太原王家为一家。此外谢安本人与临沂王家的王羲之也是长期交往大家知道传世国宝《兰亭集序》是记录王羲之的朋友在他家游玩的事情这里的朋友之中就有谢安。有这样重重叠叠的关系不用谢安说话自然有人开口。

  这对于桓温来说是巨大的压力。

  第二谢万回家后一病不起简直到了病危的境地这种情况为谢安出山加了不少同情分。谢安出山的第二年谢万就死了谢万死了之后一向爱好音乐的谢安竟然十年不听琴音当然这一方面有兄弟情深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谢安还没有上位必须不断利用悲情形象。本来当时占主流学术地位的是老庄哲学这个哲学有个特点就是要劝人看得开比如庄子夫人死了别人都在哭但是庄子却好象很兴高采烈晋朝人推崇老庄哲学就是看上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当时战乱频繁政权经常交替权贵们各领风骚整个社会没有规矩人们的安全感很差上年世纪3o-4o年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个人的需求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中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安全感是人们仅次于吃饱饭的需要没有解决安全感人们就不会想着爱情呀、人生规划呀之类的看起来很美好的追求东晋社会就是这种情况所以上层社会很流行玄学这其实是很无奈的选择而已。

  但是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越是处在无望、困难的情况下越渴望真情所以在魏晋之间就有特别多的文人结交现象像什么七贤呀八达呀这跟后世为了附庸风雅硬把几个人凑在一起命名的情况不一样他们是先交游在一起天天喝酒、作诗搞集体活动之后人们或者他们自已才给他们取这些名字的。所以在那个社会人们对于友情、亲情的重视到了非常变态的地步比如嵇康有名的《与山巨涛书》因为与自已的理念不同甚至直接干涉人家当官找前途如果现在有人这样非得被骂神经病不可但在当时被认为是美德。

  所以谢万的不幸反而拯救谢安甚至整个谢家的重要加分。

  第三豫州旧属不满。谢家在豫州经营十多年也算是根深蒂固有反弹是很自然的是后来谢安的侄子谢玄还利用了这资源整合豫州子弟组成北府兵这支军队后来不仅是淝水之战的主力关键还是后来打击桓温儿子桓玄的主力。

  这样面对上上下下强力反弹桓温不得不考虑安抚一下谢家人。这个时候社会上关于谢安的舆论突然多了起来。京城里特别是高官之中很多人都在讲“谢安不出苍生何如”好象天下没有谢安就不能转了。这种传言的出处大家心知肚明以谢安的交游圈子里头不乏类似王羲之这样的舆论领袖和清淡家反正这些人经常和高官混在一起大家闲谈时每个人都随便提两句谢安就好象递了内参一样自然有人传给中枢当然包括皇帝也会包括桓温。在我们古代中国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想当官但是人们都不想跟“贪恋权术”这四个字联系起来每个有抱负的人都希望自已既有权势又有高道德形象所以舆论基础不可少。谢安做这些事既是向社会吹风又可以为高调出场作准备。

  果然来年8月桓温就请谢安来当司马了。

  桓温在这时候才请谢安也有讲究一是豫州有人接手了半年时间不长不短刚好够新人布局;二是谢万病危如果等到谢万真的死了那桓温就要被那些高官们安上“逼死人命”的高帽所以趁他没死还可以补救而且一石双鸟等谢万真的死了按例要守制也就是谢安就要辞职回家当然严格来说兄弟之间守制是可守可不守的但是如果谢安不守制的话那么他积累4o多年的高道德形象就毁了前面说了东晋政权高层的贵族圈最讨厌爱当官的人所以谢安一定要守制否则强留下来前途也不会光明。

  那么谢安为什么要接受桓温之请呢?

  第一毕竟桓温是当朝第一大实权人物到桓温旗下当差向桓温示弱避免提早刺激桓温并取得桓温支持对于谢安前途来说这很重要。在一个非民选的制度里一个人如果只是当低层官员可能还需要点本事和能力可能还有点事需要你去执行可是如果要当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基本上就跟个人本事无关了因为你决策就好了执行是别人的事基本上你只有权力没有什么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是要站好队你要很自觉的把自已归为谁的人这样人家才能放心把权力交给你。所以谢安很自觉的就把自已归队了桓温队伍里去尽管谁都知道这是扮猪吃老虎但对于势大气粗的桓温来说重要的是态度他才不怕谢安们造反。

  第二谢家传统的当官路线图就是从桓温幕府开始的谢安的亲大哥谢奕在桓温没达时就是好朋友后来也当了桓温的司马两个人还经常在一起神侃唠嗑被桓温称为“方外司马”后来在谢奕、谢安之后谢家最有了息的后代谢玄也当桓温的司马。司马是军府里的二号官员名义上权力很大掌管军政事务但实际上是个顾问幕僚长的角色。这对于文人出身的谢家人来说非常适合这种有名无实的军职而对于桓温来说又不用担什么实际风险最关键的是还能体现了桓家与谢家的通家之谊。这种关系对于桓、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整个东晋王朝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兵权是强权的核心

  谢安入了桓温的军府这令桓温非常高兴。这期间生了三件事让谢安很不爽。

  第一件事是桓温的态度。谢安一来军府桓温非常高兴跟他畅谈好几天有什么东西这么好谈?其实是桓温自已在倾诉过往的辉煌历史以及谢安的家世。也就是说谢安一进门就被领导带去听讲座拉去洗脑了对于这种会议说者兴奋但听者很苦因为不仅要听还要非常巧妙的捧臭脚。更何况谢家的荣辱其实都是拜桓温所赐谢家之前达谢奕、谢万能够当上豫州刺史是桓温力挺之后谢万被贬也是桓温造成。桓温拉谢安讲这番话一是炫耀二是打压虽然后来写历史的都说他俩的这番见面是欢声笑语其实是有人欢笑有人愁。

  更可恶的是桓温聊完之后还让人传出话去说“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我这样待客的?”这句话的恶心在于第一他是向那些贵族们吹风说其实我还是对谢家很好的;第二他是向主流的舆论界思想界人士喊话你们的精神领袖已经降服于我而且我们交流的很好。桓温对于清谈人士有刻骨铭心的恨因为这些人认为桓温不过一个武夫而且还激进在早几年桓温在现在河南安阳打了一个败战这对于打了无数个胜战的人来说兵家常事而已结果那些清谈界人士很高兴其中一个还写了赞歌搞了桓温很火就找写歌人的儿子谈话这个儿子怕惹事就偷偷改了歌词这事传了出去可想而知又变成强权打压舆论的恶例。所以桓温这下子请到了谢安作司马可真是擒贼擒到王了连半夜睡觉都要偷笑可不得到处说去。

  这事很还没完过不久桓温又突然对谢安作个袭击当时谢安正在理古代人头长搞了好久才办完事戴上帽子刚要绑上头巾桓温在客厅里话了说算了光戴帽子来就好了。这本来是芝麻大的一件事结果又被传了满世界都是而且传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人家桓温很重视谢安这个传言与今后桓谢公然对抗埋下伏笔;二是说谢安动作很慢这句话很值得有心人玩味既可以说谢安听说领导来了还故意摆架子也不抓紧也可以说谢安这个人身手太慢有点木讷不堪大用。

  我们前面说过谢安本来是扮猪吃老虎借桓温的势而已结果反被桓温利用了。大家想想看桓温是什么人?虽然他是带兵打战出身的但是光会打打杀杀能当上全国总司令吗?《孙子兵法》说打胜战的关键在于庙算事前的策划是最重要的所以像桓温这种从基层打上来的总司令智慧和权谋自然不低。

  所以我在这里要诋毁一下《晋书》的作者群《晋书》原来有十八种有的是私撰有的是官家编修到唐太宗时候这位也是从基层打战上来的皇帝一看觉的这些书都是垃圾就下令让房玄龄带人重写大家都知道那一阵子是“贞观之治”时期大家都忙着搞经济就象我们现在这样谁还会有心思搞“文化事业”特别是历史这种极其无趣又没有效益的事情但是国家有拔款上级有指示不能不办于是房玄龄组织了一批主要是科举上来的文人抄抄写写因为大家不象司马迁等前朝史官那样是史官世家所以这些人把写历史当成写历史随笔了怎么好看怎么来抄了好多晋朝人的文章、小说、笔记而且细节也不详加考证人云亦云。比如说对于桓温的评价简直把人家当大凯子了。《晋书》关于桓温的评价主要来源于晋朝清谈家们的所谓“品题”大家都知道一群人如果没有工作没在阅历还净讲话那么他一定跟长舌妇的前途一样讲人家是非只是长舌妇讲人是非叫拔弄文人讲人家是非叫“品题”但本质一样都不能轻信。所以后世认真的史家随着对晋朝的考证越细对《晋书》批评越多但是我们现在如果还照抄书中观点那我们也把自已当凯子了所以大家会现本文中的许多观点都是跟史书反着来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毕竟也是还历史清白的一种努力罢了。

  好了言归正传。谢安到桓温府里还有一件事很刺激他。这就是军府里的中丞高崧的一番话他说以前朝廷几次三番叫你当官你老是抗旨而且外面还有风声说谢安不当官老百姓没法过现在你当官了你预备叫老百姓如何过?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震惊了谢安。中丞说白了只是桓温的秘书而且是谢安的下级高崧的问题是不是桓温的意思呢?很有可能。这句话表面上是嘲笑谢安实际上是提醒谢安两个问题:第一是提醒关于“禁官令”的事。前面说了谢安曾经当过一个月的官是在桓温的政敌庾氏家族的军府里当官辞职之后朝廷还不断的叫他当官比如他愿意当散官的话可以当琅琊王友琅琊王通常是皇帝起家前的职位基本上琅琊王都是现任皇帝的亲兄弟或者儿子王友这个官是个闲职顾名思义名义上是官实际上是友相当于国策顾问地位然但是谢安不愿意后来吏部尚书范汪又叫他当吏部郎这是实职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他还是不当所以朝廷就急了觉得很没面子下了道命令“禁锢终身”也就是永世不得录用这是非常严厉而且很不寻常。因为自汉代以来的惯例就是当不当官随便辞不辞职也随便所以有好多人当官当几天就辞职了也没有人追究责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陶潜陶渊明当官当不爽说不干就不干了。因此可见朝中官员对于谢安的愤怒。所以这也是谢安把再次出仕的起点选择桓温府里的原因至少没有人敢吭声但是只有桓温敢提起这事。第二个意思是打探谢安的底牌大家看到谢安两次出仕都选择从军府开始。在乱世里充分的军政经历是办大事必不可少条件谢万为什么会被轻易拿下说白了就是军中威望不足更重要的是谢家没有自已的军队小命自然掌握在别人手中正是看穿这一点所以后来谢家就组织了北府兵终于成就了谢家最辉煌的时期谢安第一次出仕入庾氏军府为什么只有一个月因为他在那里看到庾氏的颓势所以早早抽身而退这次再入桓温军府也是看上了桓温的强盛当然谢安的这个小算盘桓温当然不会看不出来所以才要叫高崧问了这句话算是敲山震虎提醒谢安不要搞小动作。所以今后几年谢安在桓温府里无所建树也不算奇怪了。

  至于在桓温府里上班期间生的第三件事今天太累明天再写了。

  五、生活在远方

  在桓温军府里韬晦了两年之后国家、单位和家里都生了大事谢安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

  第一件是皇帝司马聃死了这位皇帝从二岁登基刚到十九岁可以按体制独立执政的时候死了正史上没有说明原因大家都知道《晋书》是正史中最八卦的书里讲东晋执政最长的皇帝司马曜的死说是这位老哥一次酒后出真言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时候甩出一句赌气话:“俺不理你了!你年纪这么大早该废了!”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女人最怕被人说老这张女士一气之下杀心便起当晚皇帝就暴崩了。这个只有《知音》才会登的故事在起居注中没有记载《晋书》自已都说这件事没人追究既然无人追究这种宫闱秘事耳边小语怎么会有人知道难道张女士还有学《笑傲江湖》的前朝太监有写回忆录的习惯?早有人考证根本是野史传闻但是作为正史竟堂而皇之的写了上去。连这么八卦的史书都没有讲司马聃有什么不良嗜好而且没有什么先兆皇帝就死了这事就更加蹊跷了。

  第二件事是换上新皇帝的第一年桓温就上了一道奏章提议迁回旧都洛阳我们将来会讲到洛阳其实是东晋与北方各国拉锯的地带一会儿属你一会儿属我几经屠城之后早已万物萧条这时迁都洛阳无论对于中央政府的军事、政治、经济屏障来说都是极其不合适的百姓星散毕竟都不是将军的中军帐打到那里安营扎寨在那里。所以如果迁都成功整个中央都要依赖桓温的军事保护王朝就要受制于桓氏家族。但是朝廷里没人敢提出异议。

  上面的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看起来没有瓜葛但联起来看意义就多了。因为没有确切的史料所以我们不能下结论但是我们不妨猜猜看司马聃到底怎么死的:第一种可能是与桓温有关这个可能性很小我们前面说过桓温虽然是前任皇帝的女婿但势力还没有到达中枢更可况宫闱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换人朝中势力重新洗耳恭听盘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第二种可能是朝廷权臣政变这个可能性稍高因为小皇帝在位的十七年刚好是桓温势力崛起的黄金期皇帝不可能不受桓温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皇帝的独立执政就等于削减了朝臣权力但如果真是与朝臣有关其后也不必立个2o岁的司马丕上来干脆再立个两岁的小王子罢了;第三种可能就比较复杂它完全取决于桓温迁都的动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大臣请皇帝决策奏章其实是过场一定需要事先的沟通我们假设事前司马聃坚决不同意那么桓温就有动机假设司马聃同意那么反对派朝臣就有动机两相比较还是朝臣动手的可能性高因为如果是桓温动手他的动议不妨等两年不要给新皇帝难堪也不要让自已动机太明显可是他马上上奏意思想趁乱得呈如果朝臣敢有人反对那么就追究司马聃之死甚至可以“清君侧”。

  但是无论怎么样这件事都给谢安带来很大的震撼因为朝廷与桓温的对立公开化了朝臣表面顺从但暗流涌动。这阵子恰巧他的弟弟谢万死了。

  升平五年(361年)也就是谢万被贬为庶民后的两年又被朝廷起用为散骑常侍在东晋政权中有两个专为贵族设立的高级武官――黄门侍郎及散骑常侍这两个官职合称“黄散”官职相当于我们如今的中央政协常委在这个官职上的人据研究“黄散”最重要的功用是贵族晋升的踏脚石换句话说谢万可以重出江湖了。这既可以说是谢家与桓家的妥协毕竟桓温志在豫州又不是针对谢家也可以说是朝廷给桓温上眼药无论如何桓温与朝廷的对抗越来越公开了为了东晋未来最重要的家族之一的代表人物谢安这时需要战队了。

  谢万复出后不久可能还不到一年就死了死在桓温准备北伐更准确的说是在准备迁都前夕。谢安趁机辞职。我们经常说有的人死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谢万像鸿毛一样死了很窝囊的死了但是与他的兵败被贬一样用悲剧拉开谢家以到整个中国历史的大剧气象学家说巴西一只蝴蝶拍动翅膀引起中国的一场风暴谢万就跟那只蝴蝶一样引起中国历史的风暴。

  当然我们可以想象的到谢万的死一定不是谢安辞职的唯一原因。第一个原因当然是站队问题因为很明显以桓温的强势和性格假如真是桓温当政是不能容下其它家族的包括谢家。第二个原因是桓温府里极其无趣那里都是些什么人呀。举个例子有一回有人给桓温送来了一种草药就是中药铺里常见的“远志”其实“远志”是这个植物的根的名字这个植物的叶子叫“小草”桓温随口问一句:“它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有什么区别”这时在边上参军郝隆赶紧凑上来说一句:“主公这草药隐在山石中的部分就叫‘远志’可长在山石外的呢”他瞟一眼谢安继续说“就叫‘小草’啊!呵呵”这显然是讽刺谢安早前玩“隐居”搞得名满天下很有“远志”的样子出山后只当个小司马就屁颠的不行跟“小草”一样浪得虚名而已。

  威廉-詹姆斯说:“人的难题不在于他将采取何种行动而在于他想成为何种人。”官场有句话:“不怕走得晚就怕走得慢”所以拿这件事来说事可见姓郝的水平了。讲到这里忍不住再插一则郝隆故事郝隆最出名的事是七月初七大白天躺在院子里晒肚皮人家问他:“你干嘛哪?”他就说:“我晒晒肚子里的书”。梁实秋是个厚道人也不禁打趣说可见那时的书真是少呀。在桓温军府郝隆当的是蛮族参军分管少数民族他不乐意有一回大家一块儿做诗他就用蛮语写桓温很奇怪问:“这都是什么呀?”郝隆不屑地说“我说得是蛮语我是蛮族参军自然就得说蛮话了”呵呵搁现在就是相当于会说几句英语出口非得几句洋泾浜。一叶知秋平时与王羲之等大名士交往的谢安虎落平阳与这些诳人成天混成一起可见多郁闷。这时候劣币驱逐良币定律挥了作用。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远方”。虽然现在看来谢安的远方其实一无所有但有什么关系呢?毕竟那里拥有机会这就够了。

  。VIP中文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bi8.cc。123读笔手机版:https://m.dubi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